首頁 > 黨群文化 > 創新論壇 |
|
|||
科教報國一生許,大愛無疆滿寰塵——讀涂銘旌院士《材料人生》有感 | ||||
作者:,日期:2022-08-19 | ||||
作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中的一本,《材料人生》記錄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家涂銘旌先生“三次創業”的人生歷程和“桃李芬芳不爭春,老驥伏櫪情為根;科教報國一生許,大愛無疆滿寰塵”的精神品質,非常有幸將其從頭至尾細品一番。 涂銘旌先生于1928年冬天出生于四川巴縣,1951年畢業于同濟大學機械系,1952年被推薦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后轉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后回到交通大學任助教。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銘旌響應國家號召隨交通大學遷至西安,參與籌建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專業,開啟了“材料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在西安交通大學工作三十年。期間,他作為周惠久院士的助手,從事金屬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創立了金屬材料強度理論。1988年,涂銘旌作為主研人員的“發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理論研究”榮獲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8年,為實現回報桑梓之夙愿,花甲老人幾經周折,葉落歸根。由西安交通大學調至成都科技大學,任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從27平空房起步,憑借自己深厚的知識積淀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開始“材料人生”的第二次創業。他因地制宜,確定“利用四川豐富的稀土、釩鈦資源,大力研究、開發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先后指導或主持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多項重點研究。他領銜的學科先后獲得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授權點、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專業博士授權點,先后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一級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先后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成果獎的涂銘旌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即使已取得豐碩的成果,涂銘旌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不待揚鞭自奮蹄”,依然自我鞭策,期望在耄耋之年繼續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2008年,涂銘旌受聘為重慶文理學院發展戰略顧問,提出建設新材料交叉學科集群、建立新材料中心應用研究實驗室的構想。80歲高齡再到一所‘二本’高校從零起步,逐步建立并發展起“重慶文理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不斷探索“材料應用研究所”辦學模式和“優秀材料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帶領重慶文理學院的科研團隊主持了1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個國家科技部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參與1個國家“863計劃”項目和1個科技重大專項,發表科研成果30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10項,獲得國家專利30余項。 涂銘旌院士的一生主要以這三次創業為主,細觀每次創業創新,每一次都是重大的改革。他具有自己的思維,科研上他主張“無人區”和“少人區”,并研習中國古代兵家名著《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來作為自己生活和科研的指導。他主張“有七分的技術,必須加上三分的競爭藝術,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讀完本書,被老一代科學家堅韌的科研創業精神深深震撼之余,也明顯能夠被涂銘旌院士睿智的人文之光所感染。相信我還會不止一次再拿起這本書,因為有些品質,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細細咀嚼。 (表面第二黨支部 褚伍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