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1ffd"></pre>

    <big id="b1ffd"><strike id="b1ffd"><span id="b1ffd"></span></strike></big>

    <address id="b1ffd"></address>

        <noframes id="b1ffd"><ruby id="b1ffd"><strike id="b1ffd"></strike></ruby>
        首頁 > 黨群文化 > 創新論壇
        讀余松烈院士《大愛化作田間行》有感
        作者:,日期:2022-04-08

          在英國名著《格列佛游記》中,著名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借著大人國國王之口說:“誰要能夠在原來只長一串麥穗、一片草葉的地面,產生兩串麥穗,兩片草葉,誰就比全體政治家,在人類里面站了更高的地位,對自己國家也做了更多的貢獻?!?/font>

          而我國著名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奠基人、農學家、教育家余松烈院士,就是一位讓原來只長一串麥穗的地面,產生兩串麥穗的人。

          說起農學,現在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認為很低端,不就是種地的嗎,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所謂“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國家歷史上幾千年都沒解決,在上世紀60年代初還遭遇了大饑荒,而營養過剩更只是近20多年來才有的事兒??戳擞嗨闪以菏康膫饔?,我才知道1949年我國冬小麥的平均畝產才43公斤,感覺難以置信。畝產僅僅86斤啊,跟我從小印象中的畝產千斤左右差了何止十倍???更讓我慚愧的是,作為生于小麥主產區、從小吃饅頭長大的科技工作者,好像從來沒有想到過小麥栽培技術和高產創建工作者的貢獻。讀了余老的傳記,才知道他老人家在小麥科技領域辛勤耕耘60多個春秋,總結農民經驗、開展實踐研究,不迷信權威,用科學精神開展系統地對比試驗研究,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小麥畝產栽培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不僅闡明了三個階段影響小麥畝產發展的主要矛盾及解決途徑,還創立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并參與研制了配套的播種機械,為我國冬小麥的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在山東滕州創造了小麥畝產789.9公斤的最高記錄,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現代的各研究領域中,農學特別是作物栽培學毫無疑問是比較“冷門”的。比起炙手可熱的“生化環材”,農學幾乎無人問津??墒?,生化環材也被稱為著名的“天坑專業”。因為太前沿了,跟風的重復研究太多,而離應用卻比較遙遠。一大批畢業生怨聲載道,自嘲學了“屠龍之技”。而看似低端的作物栽培學,只要奔著一個目標堅持不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卻能夠為國家作出巨大的、直接的貢獻。

          讀了余松烈院士的傳記,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所有的學科和研究方向,只要有國家需求,都是同樣重要的。雖然“冷熱”不同,但實際上并沒有高低之分。一定要破除對“冷門”專業、“冷門”方向以及應用研究的偏見,要能在“冷板凳”上坐得住、不怨天尤人。只有敢于為一個長期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持續深耕奮斗,才能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表面第二黨支部 張青科)

        被店长侵犯的未婚妻石原

          <pre id="b1ffd"></pre>

          <big id="b1ffd"><strike id="b1ffd"><span id="b1ffd"></span></strike></big>

          <address id="b1ffd"></address>

              <noframes id="b1ffd"><ruby id="b1ffd"><strike id="b1ffd"></strike></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