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1ffd"></pre>

    <big id="b1ffd"><strike id="b1ffd"><span id="b1ffd"></span></strike></big>

    <address id="b1ffd"></address>

        <noframes id="b1ffd"><ruby id="b1ffd"><strike id="b1ffd"></strike></ruby>
        首頁 > 黨群文化 > 創新論壇
        寵辱不驚,孜孜耕耘
        作者:,日期:2022-03-30
          我閱讀的這本書叫《走向奧維耶多—謝學錦傳》,講述的是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學錦的生平事跡。謝院士出生于1923年,可以想象出他的一生經歷過怎樣的動蕩與磨難。他在少年時代從北京到上海,經越南到昆明,又輾轉到偏僻的山區小縣城邵通,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他從浙江大學到重慶大學,從物理系到化學系,從1941年到1947年,幾經波折才大學畢業。如何從學化學出身,到開創與地質息息相關的勘查地球化學,并獲得了應用地球化學領域的世界最高獎項——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的金質獎章?他的事跡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寵辱不驚,孜孜耕耘。
          中學時代謝院士博覽群書,大量閱讀文學作品,讓他從書籍的世界里體會到人類社會的各種悲歡離合。善與惡、美與丑、偉大與渺小,長期的文學熏陶讓他達到了“寵辱不驚”的境界。而正是如此,才使得他的一生盡管幾經沉浮,仍能堅守心中的抱負和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地引領中國勘查地球化學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而“寵辱不驚”也正是做科研最應具備的品質??蒲泄ぷ骱芏鄷r候是“坐冷板凳”,沒有豐厚的物質收入。在追逐名利的時代,如果不能堅守初心,很難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優秀成果;而如果在獲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和榮譽后,便滿足現狀、駐足不前,同樣也會成為科研道路上的障礙,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此之外,科研工作是繁忙的,永無止境的。謝院士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從熱液礦床原生暈的研究到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從中國的76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到全球地球化學填圖,一直孜孜耕耘。尤其在他75歲高齡時突遇車禍,被車撞飛,拋出去3米遠,骨盆和雙腿粉碎性骨折,命懸一線。經醫生的全力搶救,他奇跡般地度過了危險期。為了能夠繼續科研,他忍著劇痛思考新的課題,提出了基礎研究與地質調查相結合、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的宏大計劃。在謝院士84歲時不幸得了直腸癌,腸切除達25厘米,而他卻還在想著科研工作。他認為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在病床上開始思考如何推動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國際研究中心等等。86歲時,謝院士又得了中風,他坐在輪椅上仍繼續為應用地球化學的發展操勞……正是有了像謝學錦院士這樣的科學家們,執著科研事業,以孜孜耕耘的精神鼓舞著人類不斷挑戰極限、突破未知,不斷創新創造,才助力國家逐步強盛。
          在相對和平富足的年代,科研工作相比其他事業,注定在精神和意志上需要承受更多的挑戰。只有練就寵辱不驚的心態,瞄準目標孜孜耕耘,才能集腋成裘,在探索未知世界中不斷取得突破,推動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
          (表面第二黨支部 孫麗麗)
        被店长侵犯的未婚妻石原

          <pre id="b1ffd"></pre>

          <big id="b1ffd"><strike id="b1ffd"><span id="b1ffd"></span></strike></big>

          <address id="b1ffd"></address>

              <noframes id="b1ffd"><ruby id="b1ffd"><strike id="b1ffd"></strike></ruby>